兩則財報新聞,『台灣大自結前9個月合併營收515.9億元,EBITDA為218.6億元,營業利益152.7億元
稅後淨利為103.7億元,稅後EPS為3.49元』,『中信金累計 1-9月合併稅前盈餘35.47億元,累計合併
稅後盈餘10.75億元,每股稅後盈餘 (EPS)為0.03元』凱文知道拿電信業跟金融業來比,有點不是非常
洽當,兩者雖然都是服務業,沒有實體的存貨(鈔票跟手機,基本上算是生財器具),本質上金融業是靠利差
與服務費收入,電信業則是提供通訊服務與手機販售,從這份財報來看,台哥大的稅後盈餘大概是中國信託
的十倍,在雇用員工數方面,台哥大是2500人左右,中信金約是10,000人左右,換言之,以員工人均創造
利潤來看,台哥大員工每人創造414,800元,中信金員工每人創造107,500,兩者相差達四倍之多。在資本
方面,台哥大資本38B,為中信金資本為101B(B代表十億),中信金的資本規模約是台哥大的265%。當然
了,以上的數據只能當做參考,前幾年沒有金融風暴跟卡債問題時,中信金的獲利約在EPS2.6左右,可見
近年來本土金融業經營的困境了。
中信金近年來為了彌補壞帳與美國中信銀行子行的建築壞帳,花了許多錢在打消壞帳上面,電信業者固定成
本已經攤提的差不多了,倒吃甘蔗反而有甜頭雖然也有壞帳,但是因為可以即時監控,立刻採取斷線或要求
客戶提存現金的措施,所以在壞帳管理上略佔優勢。不過從財報中,也可以看出台灣金融業普遍陷入困境,
產業大量外移中國的結果,造成企業放款持續萎縮,前幾年衝信用卡數,也被卡奴欠下的鉅額信用卡壞帳所
抵消,這兩年的財富管理則是在金融海嘯下損失嚴重,所以不論企金或消金,都處於兩頭空,業務開展困難
的地步,能能寄望MOU及ECFA當做萬靈丹,希望能夠搶到中國消金市場或當地台商的放款市場來彌補,
這個願望短期內激勵股價,但是長期來看,台資銀行是否能夠從中資當地銀行嘴上搶下台商放款大餅仍然有
疑問,因為外來銀行如果不能承做人民幣存放款業務,勢必造成資金成本過高的問題,只憑資金放款未免
規模太小。
在電信業方面,雖然金融海嘯也間接造成通話分鐘數減少,但經濟開始稍微復甦,台灣整體行動電話及寬頻
業務營收,逐漸由負轉正,並穩定向上漸入佳境(有趣的是,台灣的電信業者無法西進,最多只能跟中國移
動及中國聯通等中資電信公司談本地合作,但獲利程度仍然搶眼)此外積極開發數據行動上網服務及3.5G
普遍開始應用在智慧型手機上面,預料今後數年間,台灣的電信業應該還是可以維持榮景。